除了蒲扇等一些廉价的扇种,扇几乎一直是作为一种小众的文化存在于中国古代,因为一把扇的制作涉及的成本太高,普通百姓很难负担得起。单以折扇举例,一把精品折扇从选材到最后成扇,无论是时间还是人力、物力所需都十分庞大,如果碰上讲究的制作者或者购买者,期间所需的心力更是成倍增长。所以,现在查询很多典籍,大部分的扇子都起源于皇室或者贵族,随后慢慢被民间所效仿,继而成为风潮。于是又完成了“雅” 向“俗”的转变。
到民国初期,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达了一个井喷的时期,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,文化程度整体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准,此时,扇文化的发展也到达一个巅峰的时期,因为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,使得原本小众的“雅”变成了大众的“雅”,到这个时候,其实扇文化俗跟雅的界限已经很难区别,高欣赏水平下催生的产品也是高品质的存在,即是是普通的玉竹扇也日臻讲究,大众和小众相融合,也就不存在雅与俗了。
到今天,实则把扇文化重新拉回“俗”的层面的就是当年遍布大街小巷的劣质旅游扇。扇作为一个景点景色的载体被购买收藏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,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扇子普遍不甚讲究,乃至于粗制滥造,慢慢地在大众心里形成了扇子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,于是把扇又重新定位到了“俗”的层面,实则在书画家一类的人群中,扇依然是一种“雅”的代表,只是真正的好扇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契机少,没有能够纠正大众的观念。
其实,本来就不存在雅跟俗的对比概念,雅俗是人自身认知的一种蜕变产生的结果,真正好的东西是能够做到雅俗共赏的,在真正懂的人眼里,也从没雅俗之分,只有喜爱与否。
拓展阅读:雅俗共赏的扇文化(一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如果您对扇子感情去请扫码关注我们,在线咨询或拨打电话:17768011578